作者: yebuyugz9B 来源: 网络 日期:2024-09-22 19:31
乡镇中心校担负着教育教学管理与教研活动开展的重要使命,发挥着重要的、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加强教研工作,有利于及时传递新的教学信息、推广教学经验、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,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。
但是现实情况有以下几点制约着乡镇中心校有效开展教研活动:
一、中心校的布局分散,不便于集中开展教研活动。乡镇中心校基本上下辖多个农村小学,学校布局及教师队伍分散,不便于集中教研,中心校不像初中那样就一个实体单位,便于管理。以我们学校为例,中心校有一半教师分散在各个村级小学;中心校每周二上午语文、周三上午数学、周四上午英语、周五上午综合为固定教研活动时间,最远的村级小学离镇上有8公里远,每次教研活动教师多少都会有些怨言,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气。
二、教师队伍流动性大,师资队伍不稳定,教师培训缺少连贯性、持续性。中心校处于乡镇地区,虽然每年有新招教教师补充到各单位,但每年城区选调教师也非常多,加之各种原因调出的,很难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,在1-3年期间好不容易培养成长起来的成熟教师,就会向上流动,然后再有新教师补充进来......我们也常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教师,如果哪位教师休产假了,也许上班后就发现同事多了很多陌生面孔。如此往复,中心校的教研任务基本上是每年都在培养新教师,教研很难有质的改变;加之部分青年教师无心长期扎根基层,把农村教学工作视为跳板,对教研活动也不是很感兴趣。三、教师年龄偏大,教研活动参与率低。除去流动的教师,能长期扎根基层的基本上都是本乡镇的人员了,这部分教师家人、房子等都在本乡镇(现在也多数购买了城区商品房,周末去县里,周一到周五在学校。)这部分教师常年在本乡镇,普遍年龄较大,大龄教师对开展教研活动没有太多的积极性,职称也多数已解决,抱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各种原因不愿参加。
四、教研活动形式单一,内容不切合教师教育教学实际,导致教研工作只重形式,不重实效。乡镇中心校缺少相对专业、素质较高的教研员,部分教研员不带课,脱离教学一线,不了解教师需求,也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。开展的活动多数以公开课、观摩课、观看视频等形式,长期以往教师很难有参与的兴趣。在制定教研计划时,多数以领导和教研员的主观意志为准,基层教师没有共鸣,勉强参与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研,由此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。而且在教研活动方面形式化的东西太多,教研计划、教研活动记录、业务学习笔记大多成了应付性的东西,失去了原本的意义,严重制约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。
五、师资力量缺乏,教师工作负担重,没有相应的精力和时间开展教研活动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艰苦,多数学校都处在在“要人难,留人难”的尴尬境地,基本上是两位教师教一个班,一人身兼多门学科教学,每天都是半天上课,半天批改作业、整理一些材料,现在课后延时服务,无形中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,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搞教学研究。
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,那么乡镇中心校该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呢?关于这个问题,查阅了一些资料,也向类似的乡镇中心校学习借鉴过,大家的教研活动大体相同,因为都存在如上五个问题。在不断的学习、观察、思考、交流、实践中,有自己点滴的看法:
1、乡镇中心校应树立服务意识,减少不必要干预,发挥中心校教研的辐射作用与服务职能。找准真问题是教研活动的的基础和起点,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研活动的关键。教师不愿意参加教研活动,犹如学生不爱学习一样,中心校作为基层教师管理与服务机构,首先应该深入了解教师需要什么、需要怎样的教研活动、教师急需解决哪些问题,学期前应征集教师的意见与建议,把制定教研计划由上而下、提前预设教研目标的方式,改变为由下而上、在活动中生成结果,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,让教师成为设计教研活动的主体,中心校教研员做好意见整理与汇总、活动组织与落实等服务工作糖心vlog官网。教师需要的教研活动,才会主动、乐于参加。
2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学科业务骨干队伍,发挥骨干教师的帮扶带作用糖心vlog入口。在教师队伍中挑选各学科比较成熟的、长期扎根基层且无意愿流动的教师,成立学科教研组或者骨干教师工作室,每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,让新教师加入相应的教研组或者工作室,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业务培训、教学实践、课题研究等,促进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及专业成长。青年教师短期内无论是否流动,但要确保这些骨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,中心校要在经费及待遇上给予必要的支持。
3、教研员转变工作理念、方式与职能。教研员首先不是“官”,教研员人选应该从一线优秀教师中来,应该理论联系实际,充分发挥教学教研的指导作用与示范作用,严禁脱离一线教学,防止纸上谈兵。部分教研员习惯做“甩手掌柜”,示范课不参与,但对别人点评滔滔不绝。教研员应该每学期选择教师存在的共性教学问题,上示范课、观摩课、公开课,教研员的公开课可以充分展示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实力,可以给教师带来积极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,可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与专业化成。
4、创新教研活动形式,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。除了常规的优质课、公开课活动,还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的方式,鼓励教师走出去拓宽视野;也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形式。这学期首次尝试公开课直播,减少教师来回奔波,受到教师的认同。还应借鉴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,让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组开展研究,设计主题教研,并以小组的形式上汇报课、展示课,并进行评比,以问题研究来提高教研究能力,以比赛的形式努力营造出你追我赶、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。
5、乡镇中心校要明确教研活动的定位,找准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及意义。因为中心校教师流动性太大,青年教师刚培养好就调出,我们常常感叹“为别人做嫁衣”。青年教师流动是常态,青年教师有知识但缺教育教学方法,只有清醒认识到这一点,教研活动才能有的放矢——培训培养广大青年教师,确保这些教师尽快站稳讲台,即便这些教师远走高飞,到其他单位也一样能出色胜任教育教学工作。所以乡镇中心校的教研内容我认为应该确定为如下两点:
(1)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。尤其是要非常重视学习《新课程标准》的一些新理念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,使每一位教师能够全面把握《新课程标准》的精髓和理念,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,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育教研能力,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(2)、开展学科课型建模活动。教学有法,教无定法,贵在得法。教学有法”是指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,具体说来还应该有大致的教学模式。所谓“教无定法”是指任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、所有的课型、所有不同类型的学校,每个教师应该在基本教学规律、原则和模式的基础上,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,做到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针对性,能做到这一步就是“贵在得法”。对于没有经验的广大青年教师,只是和他们说一些教学的原则、策略等,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做,如果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,他们就可以模仿和操作,依葫芦画瓢,教学有参考。教研活动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新授课、复习课、实验课、试卷评讲课、习作课课型教学模式的探索,确定每类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和课题教学基本环节,比如一节课的教学应分哪些环节?导入如何导?目标如何明确?自主学习如何学习?展示反馈如何展?精讲点拨如何点?巩固练习如何练?课堂检测如何测?拓展提高如何拓等等。学科建模是建设高质课堂,打造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,也是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方式之一。
所以我认为中心校的教研活动不能像城市学校那样可以长远规划、不断走向教研改革的深水区,乡镇中心校的教研活动开展,既要脚踏实地,又要仰望星空。
以上仅为个人观点,欢迎同行批评指正。